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:在黃湖新區現代農業園藝游樂區效果圖前,趙久富仔細詢問項目進展情況
  圖為:再次回到餘咀村,村口的黃梁樹下,趙久富和村民回憶當年幹活後在樹下歇息的往事
  圖為:在黃湖新區的田間地頭,趙久富看到村民在藏過冬蘿蔔,他主動打起下手
  圖為:回老家看望母親,告別時趙久富流下不舍淚水
  圖為:172米界樁所在的位置,曾是趙久富家的客廳
  圖為:團風縣黃湖新區移民村樓房氣派整齊
  □本報記者張泉 關前裕 高家龍 攝影:記者朱熙勇
  在十堰市鄖陽區餘咀村的村頭,有一棵3人合抱的黃梁樹,大樹臨漢江濱水而生,方圓數里,目之所及,獨此一棵。大樹枝椏繁茂,亭亭如蓋,夏天時,“濃蔭達畝”,這裡是餘咀村人山間勞作的午息之地。江風挾帶漢水的清甜,撲面而來,在大樹的濃蔭下,燃上一支煙,遙望碧水遠逝,享受片刻的清涼,這是何等的愜意。
  這棵樹還是漢江的航向標。漢水在這裡拐彎,形成一個三岔口,船航行到這裡,看到這棵樹,就知道了自己的航向。外地人走到這裡,看到這棵樹,就知道餘咀村到了。因此,某種程度上,這棵樹已成為餘咀村的獨特標誌和獨有風景。
  在餘咀村,趙久富就像這棵樹,生於漢江邊,長於漢江畔,30多年,他在村民心中的地位無法撼動,他不但要指引餘咀村的方向,還要守望餘咀人的幸福,提起趙久富,就會想到餘咀村,說起餘咀村,就不得不提趙久富。
  四年前,餘咀村在陣痛中割裂,一分為二,他和大部分餘咀村民從漢水之濱搬到了長江之畔,就像漢水奔騰千里,從連綿群山投入廣袤平原,匯入長江,世代喝漢水從此改飲長江水,但庫區的血脈未變,他為庫區百姓服務的角色也沒有變。
  如今,這棵老黃梁作為老餘咀的標誌,永遠留在了青山碧水間。12月19日,趙久富回老家看望母親,同時也為尋找新餘咀的標誌奔忙著:他要尋找一塊合適的石材,塑成故鄉恐龍蛋化石的形狀,上面刻上餘咀村每一戶戶主的名字,立在黃湖新區在建的廣場上,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,他們從哪裡來,他們為何而來。
  (原標題:影像記錄“移民書記”的鄉土情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mpkeregpxh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